建议取消中小学这项收费,改由财政补贴;探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 | 两会关注
点击播放音频
建议取消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
建议学生作业要提高质量
.......
两会期间,
热点教育话题不断登上热搜,
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双减”、
“课后服务”等话题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老师、家长最关心哪些话题呢?
一起来看~
01
建议取消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
全国政协委员佘德聪表示,“课后延时服务”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破解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难题,解决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应打造成真正的惠民工程,不应再增加家庭教育经济负担。佘德聪建议进一步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法,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政策,全国统一免除中小学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改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免费提供课后服务;建立中央财政增加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专项基金,对地方财政实施统一支付补贴。
02
建议推动“双减”回归教育本质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表示,“双减”政策下,部分家长仍存在“我的孩子减,别人的孩子不减,那我就吃亏了”的心理。这种担心直接导致家长不配合学校,不配合“双减”,学生回到家里,依旧是写不完的作业。陈爱莲建议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摈弃“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功利短视的错误观念,减少教育焦虑,重视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
03
建议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要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动力问题;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
04
建议学生作业要提高质量
针对作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王家娟建议“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还要“调结构、提质量”。作业设计要兼具多样性、新颖性、分层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05
建议将抢占课间时间纳入考核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优化课前方案设计,规定教师课内讲完关键任务,将非重点、较耗时、需多次训练的内容,在课堂短讲但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温习。对于教研组、教师备课不力,可考虑在全校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应探索课后补差辅优,利用目前中学“三点半”以后的延时服务,对于“吃不饱”的学生进行辅优,解决学习重点难点问题。
06
建议保障中小学教师休息时间
民进中央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①要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②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③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优化教学评比考核和督查检查安排;④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⑤及时掌握教师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⑥针对个别家长的不当言行,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做教师的坚强后盾。
07
建议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
全国人大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张常宁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08
建议将防性侵课程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性侵,不仅会带来身体伤害,还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希望孩子们可以提前学到防性侵知识保护自己。刘丽介绍,《“女童保护”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防性侵教育还缺乏全国性、制度性安排,迟迟难以普及。
09
建议把学生患者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表示,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学生患精神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对很多家庭是不小的负担。马珺建议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健康体检,实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识别与早干预。
10
建议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建议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列出“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各地、各部门、中小学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11
建议聚焦强化“双减”督政、督学、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建议聚焦强化“双减”督政、督学、问责,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利剑”作用,形成有督导就有通报、有通报就要严肃问责的教育督导工作闭环系统。
12
建议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
挺起职业教育的脊梁,当务之急就是要破除体制障碍。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①横向要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②纵向要畅通,要打通断头路,畅通职业的升学渠道,特别是要以能力和实操作为导向,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并使它成为职业本科、职业专科招生的主渠道。此外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很重要的是要使职教毕业生在就业、落户、薪酬待遇等方面能够享受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以此来扭转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缓解家长的焦虑。
这些教育热点话题,
您最关心哪些?
来源:中国教育报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新浪微博、微言教育、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