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产业观察丨疫情之下,上海印刷企业的困境与破局
编者按
自今年3月以来,新冠疫情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持续蔓延,在为各地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严重打乱了我国经济复苏的节奏。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那么印刷企业面临着哪些困难?又该如何生存发展呢?为此,科印网特开设“疫情产业观察”专栏,为行业同仁们分享疫情下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宝贵的抗疫生产经验,希望对广大印刷业同仁有所帮助。
2022年3月,上海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情势不断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上海的疫情已逐渐向好,各项防控工作也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5月16日起,上海开始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印刷行业的复工复产也亟待展开。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上海印刷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时许多印刷企业也临危不乱、稳定生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行业做出了榜样。
上海印刷企业遇到的困境
在这一波疫情中,上海众多企业相继出现了停工停产的现象,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给许多印刷包装企业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困难。
企业订单量下降
据上海市闵行区印刷协会负责人介绍,“上海市闵行区所属范围内的印刷企业共计90多家,各个企业订单流失非常严重,往常企业的月订单可达到1000-1500万,5月却只有不到40万订单,生产人员则只占原有员工数量的10%-15%。”
订单数量的急剧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关联行业受疫情影响需求减少或生产停滞,导致印刷品的订单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资金、物流、交通等因素限制,一些中小型印刷企业在面对疫情时应变能力不佳、难以满负荷开工,使得产品不能及时交付给客户,导致订单客户丧失对于中小型印刷企业的信心和耐心,使得原有订单数量下滑严重,客户群体不易维持稳定。
企业难以留住员工
在这个特殊时期,人员的流动和管理是印刷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许多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导致订单无法按期交付,员工也会对其所在企业信心不足。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订单数量下降,一些企业效益不佳,无法负担企业租金甚至无力支付员工工资。在收入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员工会选择“出走”,
印刷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上对于员工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当“用工荒”遇上疫情,其释放出来的荒情可能加倍。员工的流失也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企业物流运输受限
在疫情封控期间,企业保证物流运输是最大的难题。受疫情影响,上海运输到外省的全国通行证申请难度过高,基本没有印刷企业满足申请的要求,进行省外运输基本是不可能的。
据悉,截至2022年5月15日,上海全市共有421个企业有运输通行证的需求,在上海市宣传部领导和印刷发行处的积极斡旋下,上海印刷企业最终拿到了56张通行证。这56张通行证对于上海市的印刷行业来说是十分来之不易的。
但与行业的整体需求相比,这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很多企业都提出了申请,很多订单都需要保供运输,“僧多粥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将仅有的通行证发挥最大效用是全行业都瞩目的问题。
上海印刷企业的抗疫经验
面对疫情来袭,不少上海印刷企业快速反应、积极抗击疫情、保证稳定生产,为行业同仁提供了宝贵的抗疫生产经验。
设计应急预案,全方位抵御风险
3月27日晚,在接到封控通知之后,上海四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传媒)立即启动全部抗疫预案,紧急召回106名员工到岗,连夜组织视频会议,部署疫情期间的抗疫工作和生产安排。如此快速反应,离不开四维传媒早期的充足准备。(点击此处查看详细报道)
在这个特殊时期,印刷企业要尽量削减所有可控制、可预见的成本,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投资。印刷企业要尽量保障现金流安全,保持企业现金流活力,维持现金持续的流入和流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确保在支付员工工资、采购生产物料之后,企业还能维持正常运营,并设法从中获取利润,谋求发展。如上海市松江印刷厂在今年4月时提前预发员工薪资,员工薪资环比增长超过10%,并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情绪,留住了员工。
日常生产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作为较早展开复工复产的企业,上海浦东黄工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工印刷)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维护正常生产秩序。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是在这次“疫情大考”中表现优异企业所达成的共识。作为闵行区的优秀企业代表,紫丹印务在封控后进行闭环管理,重新整修了厂内宿舍,添加了淋浴设备,为所有办公室增设了临时床铺。
达成合作共识,合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疫情下,印刷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持续波动,纸张、油墨、辅助耗材等主要原材料短缺成为涨价主要原因。同时,印刷企业还面临着某些客户推迟、取消订单,某些客户订单加急不加价,设备技术服务和零配件供应迟滞等等一系列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印刷产业链上下游应联合起来,尽可能相互获得有效订单,共克时艰,互惠共赢。
面对疫情,产业链上下游唯有通力合作,融合共进,印刷行业才能在困境之中找到破局之法,化危为机。